优质“碳水”排行榜出炉:红薯落榜,玉米垫底,建议老年人了解

这类碳水,才是真的“有用的能量”。而很多人以为健康的红薯、玉米,实际上并没有排在前列。

红薯的问题出在结构。尽管其膳食纤维含量于根茎类中处于中上水平,然而它却是高GI食物。

尤其是经过蒸煮或烤制之后,淀粉糊化率会有所升高,其升糖指数(GI值)最高可达78以上。

美国农业部食品数据库数据显示,100克熟红薯中的总碳水约为20克,其中约18克是可迅速吸收的淀粉类糖。

更关键的是,老年人的消化速度偏慢,红薯在胃中停留时间长,更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,从而诱发胰岛负担。

哈佛医学院的一项实验曾跟踪了老年糖尿病人餐后血糖变化,结果发现吃等量红薯者比吃糙米者餐后两小时血糖高出29%。

红薯不是不能吃,但不是主食。更不是控糖“法宝”。

玉米的问题在于它的营养释放率过低。

生玉米富含抗性淀粉和多酚类,但老年人并不直接吃生玉米。熟玉米中大部分抗性淀粉被破坏,非淀粉多酚类也部分降解。

而且玉米所含的主要碳水形态以支链淀粉为主,其消化速度快于直链淀粉。

英国营养学会的一项研究指出,熟玉米GI值在60~70之间,属于中高水平。

此外,玉米膳食纤维偏硬,老年人如果咀嚼功能差,会导致吸收紊乱甚至引发胃肠胀气、残渣堆积。

因此,玉米不是理想主食,更不宜频繁大口咀嚼,尤其空腹状态下。

那么,什么才是真正排得上号的优质碳水?答案出人意料:绿扁豆、鹰嘴豆、荞麦、小米,甚至黑麦排在前列。

美国糖尿病协会(ADA)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联合发布过一份“低升糖负荷全谷类推荐表”,其中鹰嘴豆GI值仅为28,荞麦为51,小米为54,而燕麦在55左右。

这些食物不仅升糖慢,还含有高比例β-葡聚糖、植酸、黄酮类化合物,具备抗氧化、抗炎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。

其中,绿扁豆的表现最突出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营养系对照实验中,餐中用绿扁豆代替相同比例白米,餐后两小时血糖下降幅度高达35%。

研究认为,绿扁豆所含的α-淀粉酶抑制因子可延缓淀粉水解过程,从而降低整体葡萄糖释放速度。

此外,其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,可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,改善代谢指标。

可惜的是,这类食物在中国老年人饮食中极少出现,大多数人对绿扁豆甚至没有概念。

而荞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中的芸香苷。日本东京大学药理研究所曾指出,芸香苷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,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,同时具有轻度降压作用。

老年人食用荞麦作为主食,不仅升糖控制得住,还能辅助改善微循环和血压稳定性。

但要注意,不是荞麦挂面或精制荞麦粉,而是整粒未经精加工的荞麦仁。

只有这种形式,才能保留原有活性成分和结构性抗性淀粉。

燕麦虽然在大众认知中知名度较高,但它的问题出现在选择方式。

市面上大量即食燕麦、速溶冲泡燕麦,经过高温预处理,结构已经严重破坏,其升糖指数比原燕麦(steel-cut oat)高出近两倍。

美国《营养前沿》杂志曾对比研究市售6种燕麦制品,发现即食燕麦GI值高达83,而原粒燕麦仅为55。

吃法不同,效果天差地别。老年人如果真的想吃燕麦,应该选择整粒、需煮制时间超过15分钟的燕麦,而非几分钟一冲即饮的便利品。

另一个冷门但重要的优质碳水,是荞麦混合小米的杂粮配比。

德国营养学会的基础实验指出,杂粮混搭能有效降低某一单一淀粉的峰值释放率。

尤其是小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高、蛋白质比例合理,搭配荞麦后形成复合碳水结构,对胰岛素分泌反应更加平稳。

这种组合不仅适合做成粥、饭,还能降低餐后碳水负荷,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的一类“稳糖主食”。

真正的问题,并不在食物本身,而在对碳水的认知长期偏离。

很多人以为“吃碳水就会胖、升糖”,结果吃得越来越单一,把原本该吃的粗粮扔在一边,把不该吃的加工淀粉天天入口。

而实际上,优质碳水不仅不升糖,反而是糖尿病、肥胖、代谢综合征人群稳定身体系统的关键组成。

日本早稻田大学做过一个为期8年的碳水摄入比例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研究,

结果发现优质碳水摄入占总能量的50%以上者,其死亡率、心血管事件、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低碳水饮食者,差距甚至超过20%。

一碗合格的杂粮饭,一碟原始形态的荞麦,一把水煮鹰嘴豆,可能比那一勺蛋白粉、那一片保健片更管用。

健康不是“控”出来的,而是“选”出来的。碳水没错,错的是把简单碳水当主食,把复杂碳水当负担。

真正排得上优质碳水榜前列的食物,往往低调、难嚼、不甜、不好做。

但它们让身体活得稳,血糖涨得慢,大脑清得久。谁吃得清楚,谁活得明白。
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!

参考资料

[1]“四高”人群该怎么吃[J].农村新技术,2024,(10):72-74.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帮助中心
《哪吒》破十亿,600人投资的电影,能赚多少钱要缴多少税 ?